第三节 科学的原则

  显然,和所有物种一样,人类也逃不过灭绝这一最终归宿,但人类的灭绝时间和灭绝原因不会遵循那些没有依据的预言。本书至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完全立足于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不受任何预言家的预言所左右,也不迷信任何宗教教义,并致力于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对于这样的研究态度、方法与手段,这里称之为科学的原则。

  人类作为地球诸多生物中的一份子,我们也有着其他生物的许多共性,要研究人类灭绝的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生物灭绝的一般规律。

  目前世界上记录在案的生物物种有约200万种动物,27万种植物,3.5万种微生物,加上还没有记录在案的物种,科学家估计,生物物种总数应高达1000万至3000万种。但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物种比这要多得多,基本可以肯定,今天地球上的物种数量还不到曾经存在的物种数量的1%,而其他99%以上的物种都已经灭绝。

  仅从5.3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算起,地球上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有多达65%90%的生物物种消失。

  就物种灭绝的一般规律而言,人类与动物是最具有可比性的,在生物学分类中,人类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那么,让我们重点来关注人类所在的动物界。纵观生物史,自有生命诞生以来,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不灭绝的,新物种总在诞生,旧物种总要灭绝,任何动物的最终归宿都是如此。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脊椎动物而言,生存超过500万年的种和超过2000万年的属都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约38亿年,其间虽然经历了多次大的灭绝,可生命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以来,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当时有90%的水生生物与75%的陆生动植物消失了,这也说明,在灭绝事件中也还有不少的物种保存了下来。

  而且,在对地球物种大灭绝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次生物集群大灭绝,都预示着更高级物种的迅速兴起。4.4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大灭绝后,鱼类便在海洋中迅速发展起来;3.7亿年前造礁生物以及许多鱼类、腕足类物种大灭绝后,陆地上的维管植物便迅速发展起来;2.5亿年前菊石、腕足类、海百合等物种大灭绝后,便是陆地爬行动物的兴起;2亿年前菊石、腹足类、瓣鳃类大灭绝后,便是陆地哺乳动物的起源;6500万年前恐龙和菊石的全部灭绝,以及许多浮游生物的灭绝,之后便有了被子植物,以及不久后哺乳动物的繁荣。

  由此可见,地球自有最早的生命以来,其环境从来没有恶化到使所有的生物都无法在这里生存,即使在生物大灭绝时期,也只是部分生物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

  通过对物种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种的灭绝总跳不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环境的影响;第二是物种竞争;第三是物种本身出现了退化。物种的灭绝有时并不是独立因素决定的,常常是上述几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就让我们展开来阐述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物种的灭绝。地球的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左右,例如火山、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磁消失、全球的周期性气候变冷或者变热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地球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环境变化后,一些生物本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这些生物便能生存下来;还有一些生物虽然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但在环境缓慢变化过程中,进行了适应环境的相应进化,从而改变了自身的某些机能,使其变成了新的环境的适应者,这样的生物也能生存下来。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这一物种就必然会灭绝。

  环境因素是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大规模集群灭绝中环境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在对五次生物大灭绝进行研究后发现,每一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的变化。4.4亿年前的大灭绝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当时冰期来临,冰雪覆盖广大地区,海平面下降,以至很大部分物种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灭绝消失了;3.7亿年前的大灭绝也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冷所致;2.5亿年前的大灭绝属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生物灭绝,关于这次灭绝的原因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火山活动的原因,另一种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看出,不论是何种原因,都属于环境因素;2亿年前的大灭绝原因也是因为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在这次灭绝中恐龙消失了,其原因多数人认为是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所致。总之,这些因素全都是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大的变化导致集群灭绝其原因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一般的生物其身体裸露在自然环境下,对自然环境非常敏感,自然环境大的变化必然导致一部分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尤其是环境剧变的情况下其灭绝作用更加显著。如果自然环境是以缓慢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一些生物便可以通过自身的适应性进化逃过这一劫。例如,在冰期来临时,犀牛和象身上进化出长长的毛和厚厚的皮,由此便适应了冰期的严寒,这就是披毛犀和猛犸象。而老虎类猫科动物为了适应其食物皮厚的特点,进化出更锐利、更长的牙齿,这就是剑齿虎。像成功地完成了这些适应性进化的物种便能生存下来,不能完成这种进化的物种就会灭绝。

  常规灭绝中环境因素往往也起很大的作用。一些物种对自然环境极其敏感,虽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并不太大,一般生物都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但个别生物则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因而便遭灭绝。另外,有些物种的栖息地依赖很小的区域,如果这个小区域的环境遭受破坏,这一物种就会灭绝。例如,企鹅是南极独有的动物,但在广阔的南极洲,绝大多数企鹅的繁殖地都在南乔治亚岛,可以想像,如果南乔治亚岛发生不利于企鹅繁殖的大的环境变化会是怎样的情况。

    2、物种竞争

  物种竞争是指强势物种淘汰了弱势物种引发的灭绝,或者因为相互依存物种的减少和灭绝而引发的灭绝。物种竞争也包括物种的种内竞争导致的灭绝。

  物种竞争一般只作用于常规灭绝,不会因此导致集群灭绝。

  最典型的物种竞争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在近代以来的许多物种的灭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现象。例如凤眼莲原产于巴西,20世纪初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入中国,由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南方的湖、塘、河流中迅速发展、蔓延,它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并腐烂发臭,从而导致许多水生物种的灭绝。

  物种入侵导致生物灭绝同样发生在动物中。有人统计,在热带太平洋海岛上,由于老鼠的入侵便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例如,在55种热带太平洋海岛特有生物中有30种因此灭绝,在10种蜥蜴中,因此灭绝的达7种。

  北美水貂上世纪20年代由皮货商引入欧洲,由于其体态大而强壮,不仅到处攻击欧洲水貂,而且强行与欧洲水貂交配,使雌性欧洲水貂丧失发情热情,导致欧洲水貂出生率大幅下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处于灭绝的边缘。

  许多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动物,因为动物一般都以其他物种作为食物,所以,一个物种的数量减少或者灭绝,必然导致相应物种食物链的断裂,而处在同一食物链上的物种,若出现食物的减少,最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将是那些强壮的物种,因为在争夺有限的食物中它们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相对弱一些的物种则会因此灭绝。

  至于食物链断裂导致物种灭绝的事例很多,一万年前猛犸象的灭绝,有人就认为是因为当时气候变暖后,猛犸象依赖的食物物种减少了,因而不足以满足其庞大的食物摄取量所致。

  在物种的竞争中,人类的力量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滥捕、滥杀等等,已经造成许多物种的灭绝。仅以近年的重要物种的灭绝看,巴厘虎、西亚虎、亚洲猎豹、台湾云豹等等这样一些强大的兽中之王,都在人类的活动中惨遭灭绝。

  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灭绝比自然灭绝速度高出1000倍以上,现在,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被灭绝。因此,许多人在对生物史上的人类时代进行评估时都认为,我们正处在寒武纪以来的第六次大灭绝时期,如果说前五次集群大灭绝主要都在于环境因素的话,只有这一次主要是物种竞争,这个制造生物大灭绝的生物就是人类。

  各种生物内部的竞争也属于物种竞争的一个方面。种内竞争导致灭绝的现象是不多见的,但是种内竞争却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其表现主要是争夺食物、争夺阳光和水分。在种内竞争中,呈现出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规律。

    3、物种退化

  物种退化是指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有可能影响物种生存的变化,但某些物种却发生了不利于继续在这一环境下生存的变异,而且这种不利变异是可遗传的,并且是这一物种整体的变异。

  当一个物种的退化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后,这个物种将会越来越难生存,不断遭到淘汰,以至最终灭绝消失。物种退化一般作用于常规灭绝。

  生物史上有许多的物种都是因其退化灭绝的,包括恐龙的灭绝。有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恐龙灭绝并不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因为如果是因小行星撞击导致灭绝的话,灭绝过程应非常短,但实际上恐龙灭绝却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恐龙灭绝的实际原因在于恐龙在当时出现了退化,一些科学家在对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后提出,恐龙时代的后期,恐龙蛋的蛋壳变厚,致使幼恐龙无法破壳而出,只能闷死在蛋内,因此恐龙无法繁衍后代,从而导致了灭绝。还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恐龙的繁荣期长达1亿多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这就导致生活上的极大不便,因此最终被灭绝。

  今天的一些重要物种也有出现退化现象的,例如在对猎豹的野外观察中发现,野生猎豹的体质越来越下降,捕猎食物的能力越来越差,长此下去,猎豹将不可能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生存,不久的将来,如果不靠人工饲养,猎豹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著名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也是一种因其退化有可能导致灭绝的物种。大熊猫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但一路进化到今天,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在野外生存,种群数量也变得非常少。大熊猫的退化表现在“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三个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其繁殖率和雄性熊猫的交配率都不到20%,加之怀孕产子的熊猫还不到30%,而且出生后的熊猫成活率又不到30%,因此这一物种已经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保护大熊猫采取了多种措施,才使其种群数量稳定下来。

  还有一种特殊的物种退化现象可以导致灭绝,这就是有些物种进化出集群自杀的特性,这种集群自杀要是成为一种普遍并且可以遗传的情况,其结果必然使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并最终灭绝。

  追求生存,并为生存展开竞争,这是生物界的本能,但有些物种却有反常的情况,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鲸鱼或者海豚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报道,如果其所有的种群中都蔓延这种现象,这样的鲸鱼或者海豚就必然走向灭绝。

  目前,对于鲸鱼和海豚自杀的现象科学家还没有一种明确的解释,也许它们在冲向海滩时并不认为这是自杀,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获得新的生存方式的途径,但是,它们那种执意的行为,即使在有人将其推入大海后又反复冲向海滩的必然后果则是死亡。

  二、人类是根本与众不同的生物

  物种灭绝不论是环境的因素、物种的竞争还是物种的退化,这些全都属于自然的因素,自然的因素无疑也会作用于人类,当自然的因素恶化到相当的程度后人类就会灭绝。至于这些自然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恶化到何种程度后人类才会灭绝?可以导致人类灭绝的自然因素何时降临人类头顶?毋庸置疑应是本书要研究的重要方面。

  简单思考,因自然的因素导致人类灭绝应是极其遥远的事,因为越是强大的物种适应自然的能力便越强,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1.63亿年,正是因为它的强大所致。但不论这一生物多么的强大,它总是逃避不了赤身裸体面对自然气候的变化,赤手空拳面对其他物种的攻击,被动地接受自然所赐予的食物这样的命运。

  然而,人类的力量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史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和文明生物,再强大的生物在其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包括最强大的恐龙也是如此。因为在面对自然气候变化时人类再也不是只能裸露身体与以应对,不仅房屋和衣被可以御寒,空调、暖气和火还可以调节气温,所以一般的气候变化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危及人类的生存的;面对其他物种的攻击人类也再不是只能空手应对,不说导弹、航母、核弹等高科技手段,仅用普通枪炮一般的攻击型物种也无法靠近人类;同样,一般的环境恶化也决不可能导致食物馈乏到灭绝人类的地步,因为人类的食物早已达到了主要是靠创造性地获得的程度。

  由此看来,人类的生存期必然会超过恐龙应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人类的概念最早产生只有600万年,而人类完成其进化仅仅5万年,相对于恐龙的生存期,人类的历史只是刚刚开始。就此简单判断,不仅可得出人类未来十分光明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得出对人类灭绝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的结论,因为若是人类的生存期比恐龙还要长,便意味着人类的灭绝将是数亿年之后的事,对于一个亿万年后的威胁现在去谈及显然是没有实现意义的。

  但是,上述的简单判断是否成立呢?更重要的原因还有,我们人类的极其强大使得我们的主要敌人常常不是自然的因素,更多的总是我们自己。因为所有的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和被动地接受自然的惩罚或者赐予,然而人类则是完全不同的,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是主动的,不仅如此,人类在应对自然力量的同时又在改造和改变自然,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仅仅只有人类这一个物种。

  人类对自我的威胁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物种内部之间的威胁,简单举例,动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残杀只不过是嘴咬爪挠,所造成的伤害只是个别情况,但人类却可以生产出枪炮、飞机、核弹,一场大战可以导致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人的死伤,这样极端的自相残杀情况对于别的任何物种不仅不会如此行事,而且即使想做也没有能力做到。所以,人类的自我威胁是我们研究人类灭绝问题时不得不重点考虑的另一个内容。

  从根本上而言,自我威胁也是自然威胁的一部分,因为人类之所以会做出一系列危害自己的事,是因为自己的非理性所致,人类的非理性正是自己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进化还不完善的原因,而人类的进化受制于自然,因此自我威胁是包含在自然威胁中的。就如同其他生物也有种内竞争、自相残杀一样,这样的特性便是属于自然威胁的一部分。

  但是,人类的自我威胁由于实在是太强大、太典型,为了研究的科学与方便,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把自然威胁与自我威胁分开来各自独立进行专门讨论。那么,这两部分威胁内容中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因素之和便是人类所面临的全部的灭绝因素。